12岁赵汸,诗写蟋蟀寓哲理

2023/2/27 来源:不详

12岁赵汸,诗写蟋蟀寓哲理

赵汸,字了常,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生活于元末明初。小时候攻读《周易》、《春秋》,后来潜心研究《春秋》,撰写了《春秋师说》、《春秋集传》等多种著作,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同时,他还是诗人,《元诗纪事》、《明诗纪事》中都辑录有他的诗歌作品。

童年时期的赵汸在接受儒家经典的同时,就苦练写诗。他的诗写得很好。当时在家乡一带提起他,老幼皆知。塾师胡井表是一位爱好诗歌写作的老儒,因此对赵汸格外看重。

有一天,赵汸在书房读书,只听得从院子里不断传来蟋蟀的叫声,他平日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捉蟋蟀、斗蟋蜂、对这小动物是很熟悉的。这时耳听它的叫声,便禁不住心里一动。他想,这声音多么好听,何不为它写首诗。于是提起笔,转眼间就写成了一首七言绝句:

赤翅晶荧何所归?秋来清响傍庭闱。莫言微物无情意,风虎云龙共一机。

他刚写罢放下笔,抬起头,只见塾师走了过来,不觉心中一震:这下是要挨板子了!胡井表走到他身边时,慢腾腾地伸出手,拿过桌子上的诗稿,凑到眼镜下看起来。真出乎赵汸所料,老师脸上非但没有愠色,反而露出了笑意。这一下,他紧张的心情立即松弛了许多。

胡井表知道赵汸这年12岁,觉得一个娃娃能够即兴写出这样的诗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过,他什么称赞的话也没有说。他把诗稿又放回桌面上,慢慢弯下腰,摊开纸,提起笔,写了一首《乳燕》诗,表达了他读过赵汸《咏蟋蜂》后的心情。

赵汸看罢老师的这首诗,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原来老师也喜欢自己的这首《咏蟋娜》!此刻,他方才的恐惧心理已全然消失了。

胡井表虽然没有说什么赞扬赵汸的话,但借《乳燕》诗所表露的正是对他的诗文才华的激赏之情。如今,我们仅能看到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他年拂羽云霄上,莫忘当年哺乳恩。

意思是,你将来有如苍鹰摆动双翼在云天翱翔之日,可莫要忘记当年教育、培养过你的人的恩情。可见他对赵汸寄予的希望是很大的。

赵汸这首《咏蟋蟀》小诗写得不错。诗中,“赤翅晶荧”意谓蟋蟀的翅膀光亮透明。“清响”,清亮的叫声。“傍”,靠近。“庭闱”,指父母居住的地方。“微物”,微小的生物。“机”,生机。第一句中,小诗人先用“赤翅晶荧”四个字写出蟋蟀的形态。“何所归”是发问,意即蟋蟀是在什么地方?接着,第二句作了回答:秋天来了,它是在靠近“庭闱”的地方叫着。这两句是写蟋蜂的形态、叫声及活动的季节和叫的地点。下面三、四句作者发了这样的议论:不要说蟋蜂这微小的生物没有情意,什么都不懂,其实它和那跳跃、飞腾起来能够掀风翻云的虎和龙一样,富有一种共同的生机。

蟋蟀,也叫促织,有些地方叫蛐蛐儿。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性善鸣、好斗。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基和种子,对庄稼是有害的。而赵汸的这首诗,却热情地赞美了它。这是由于蟋蜂有善鸣、好斗的特点,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儿都喜欢逗它玩,对它有特殊的爱好。在小诗人眼里,蟋蟀的形象是美好的;在他耳畔,蟋蟀的叫声是动听的。他的看法是:虎和龙固然都是形体巨大的动物,相比之下,蟋蟀的形体确实显得很微小,但在具有生机这一点上,它们没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对蟋蜂微小生命的价值给予了肯定。确实如此,虎啸龙吟固然气势非凡,而蟋蜂清亮的叫声又何尝不悦耳动听呢!这两句诗含有哲理,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赵汸“神童”的美名传开后,常有人前来赵家探望。一天,他正在院子里看锯匠解木头的时候,只见大门口走进来两个老年人,便赶忙迎上前去招呼。这两位老者都是本地人,但长期做官在外,因此赵汸对他们并不熟悉。不过,从家里大人口中,他还多少知道一点二人的近况:一个将要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途经故乡,乘便在家小住;一个接受上司的考核后,将被调任,暂时闲居家中。对他二人,赵汸是看不起的。他想,已经桑榆之年了,仍然汲汲于荣利,奔走于仕途,迷恋于官位,有什么意思!

二人和赵汸拉扯了几句闲话,接着便道明了来意。一个说:“这次回乡,闻知童子诗名,今日特来造访,想请童子当面赋一首诗,也好增广我二人的见闻。”

另一个看着锯匠解木,说:“题目也有了,就咏这‘锯匠解木’吧!”

赵汸眼睛斜瞟了一下这两个“官迷”,只觉得好笑,想,何不用诗给这二位画个“像”,“锯匠解木”正是个难得的好题目。于是他灵机一动,念道:

一条黑路两人忙,傍晚相看鬓有霜。汝去我来何日了,亏他扯拽度时光。

单就字面看,写的正是锯匠解木的情景,与诗题是紧扣的。其实,表达的意思尽在言外。这里,“黑路”指的是仕途,“傍晚”意谓迟暮之年。全诗蕴涵的意思是,两个人在黑暗的仕途上奔忙,如今年已迟馨了,鬓角都已斑白如霜。在官场上你去我来,什么时候才了结?亏他们甘心在那儿扯拽着消磨时光。

对两个“官迷”的讽刺是够犀利深刻的了。二人听罢当然也就明白了小诗人的意旨,心里觉得很不是味儿,感叹了几声,转身悻悻地走去了。

一个小孩子尚未涉世,而就厌恶仕途、不喜官场,这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胡井表希望赵汸“他日拂羽青云上”指的是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的话,那么赵汸后来使他大大地失望了。赵汸一生中,除元朝末年因为跟随汪睿、汪同兄弟保卫家乡而立功,被朝廷授予江南行枢院都事外,再不曾得到任何官衔。他长期过的是隐居生活,晚年曾经修筑东山精舍(书斋),一面侍奉老母,一面研究学问。当时正处于乱世,战火不断,时局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也没有改变读书、著述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学术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