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的村会
2022/6/8 来源:不详北京酒渣鼻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310/8733706.html
户县的村会
马宏智
村会,是户县城乡,乃至关中南部各县世代传承的古老乡俗之一,源远流长,影响甚大,经久不衰。
会者,合也.村会,是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的亲戚大会师,所以也称“亲戚会”.会期以农历月日为准,时间安排在夏秋两忙之后.据统计,户县平川共个自然村.其中个单位,一村年一会,占86.5%;62个单位,一村年二会、三会或四会,占13.5%.第一次在6至8月间,叫“七月会”.从六月初一日的涝店乡李贤庄、桥尚起会,到8月15日的草堂镇大堰口、叶寨,石井乡涝峪口,五竹乡兆丰桥,天桥乡水百滩、水磨头等村止,先后有个村过会,占全县过会单位总数的86.48%:第二次在9月至10间,叫“十月会”.从9月25日的苍游乡赵王镇起会,到10月28的秣师坡止,又先后有74个村过会(包括复单位),占总数的15.1%. 各村会期均有定日,交叉轮转,在一个区域内很少重复。逢会日,亲戚朋友携礼毕至,叫作“走亲戚”。主人酒肴相待,宾主聚欢,有来有往,年年如此.其盛况,给人留下的印象仅次于春节、元宵。村会活动一是打开了村、乡、县的界限,一村逢会,牵动多村;二是以村(或几村)为单位,开展庙会祭祀和组织文娱活动;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安排生活和招待亲朋.涉及面广,层次分明. 这种活动形式,上级没法规,官府不干预,纯属民间的约定俗成,自觉自愿,形式活泼. 村会虽古,也历经风霜,好多村的会日也变化多端。如涝店乡的涝上、涝下两村,早年定于8月4日,本村(镇)城隍的祭祀日.为纪念抗战胜利,于民国34年()又改为8月15日.一年后又改为6月12.年又定为6月13日。
村人过会,像春节一样,老早就开始磨面灌醋,运煤割肉,打扫房间,粉刷门面.临会日卖粉条、豆腐、蔬菜的,临街叫喊,往来穿梭.如有大戏,一唱几天.戏台下,城里的小铺商贩把生活用品、日杂、土产运到会上,卖小吃的也都占了地摊,各种服装布料琳琅满目。 会日早晨各家把门前打扫得干净,小孩们穿上新衣,妇女们忙着拣菜、烧锅。上午村外的条条路上,人流如潮,络绎不绝.人们臂上挎的,车上挂的篮子、提包,都装得鼓鼓的.如果是暑天,主人在大门外接过篮子、提包,递扇子,喝饮料,吃西红柿,杀西瓜以消暑解渴.要是十月逢会,客人一到,就招呼坐炕,瓜子花生早已摆好,热茶香烟递在手中. 村会的会礼,县东和长安离不了馒头,县西和周至离不了挂面。馒头的大小多少标志着亲戚的疏密远近,挂面也讲究手工的、精粉的、特别细的。现在又配以糕点、罐头、麻糖、水果之类,
陆续来的亲戚,互相问候,叙旧。中午时分开席,先上几个下酒菜,轮番小盅白酒,再上几道热菜,大盅端了黄酒或醪糟,最后捧上臊子面,而且不断地续面浇汤下午再煮一顿大枣米汤,亲戚吃得饱饱的。客走时,主人抓些小花馍作为回盘礼,有的再给未来的老人带些菜,给娃娃捎些花生,核桃或水果. 除了正式的村会之外,在户县农村还有一些流传地区较小,内容单一,层次较低,或因某些条件限制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会外会”。
一、统一会。平川逢会,亲戚赶来,当天返回.山区沟壑纵横,居住分散,多有不便,过去没有村会习俗。而太平峪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约定一年两会.3月3日会日,峪口把原真武庙的庙会,发展成为山货、木料、药材,土特物资交流会。山民下山赶会,一过就是三五天.另一会期是8月15日,为全峪各村民户的“统一会”.届时买菜、杀猪,改善生活。这种会除山下人登山作客以外,大部分是“有会无客”,家人会餐欢宴。
二、灯笼会。在春节与元宵之间,集中在县东乡一带,正月初五灯会开始,光是白羊寨,依次为秦镇(初六)、谷子硙、崔家湾(初七)、吴家寨(初八)、牛东(初九)。每天有会,一天换一个地方。届时宫灯、纱灯、儿童的耍灯,一齐挂上街头,千姿百态,目不暇接。上街观灯、卖灯、买灯的人群川流不息。灯市到那里,那里就是村会日。头一年的新媳妇,娘家要宁一对大宫灯,舅家照例要给外甥送耍灯,随买即送,主人设宴招待。
三、看忙会。看忙之礼,关中各地均有,但把看忙约定成会,仅户县东南一带的村子。时间在三四月间,是专为“大麦黄,女看娘”而安排的。村里逄会,女婿、女子、携儿带女,提上糕点、猪肉、蒜苔等来看忙,主人热情接待。返回时丈人家送女婿一把伞(或凉帽),还要给外甥烙个油饼馍,表示迎接麦收。
四、月饼会。此会和看忙一样,多流行于县东南草堂镇一带。时间在中秋节前,礼品以送月饼为主。
五、花糕会。这个会很别致,流行于“长安八水”之一的沣河两岸。此会讲究重阳节送花糕。花糕,分大糕和耍糕两种.大糕,工艺特别讲究。是娘家父母为结婚后女子第一个重阳节送的(也有为第一个外孙送的);耍糕,则纯是给外孙送的。每年农历九月上旬,特别是九九重阳日,在乡村的大路上,随处可以见到送糕的人们。喜气洋洋的农民,挑着用红布包着的一对大茶盘,里面放着直径一尺多,需几斤面才能做成的精细大花糕。糕是礼品,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礼馍。
六、忙笼会。在龙口夺食的夏收之前,秦渡、祖庵二镇设立了“忙笼会”。这种会是专业性的物资交流会,主要为“三夏”服务。届时叉把、扫帚、镰肘、镰刃、磨石、口袋、葵扇、凉席、麦笼、草笼、牛拢嘴、马叉子、龙须草鞋、凤翔草帽,样样俱全。秦渡镇又把四月八交流会的这一天定为女婿、外甥的看忙日。亲戚来看忙,上街走一趟,顺便购回农具或夏忙物资,一举两得.
村会始于何时,至今仍未发现过行诸于文字的考证。民间传说,它从西周开始,武王(姬发)死后,成王(姬诵)继位,年幼无知,全赖周公(姬旦)辅政。周以农业而立国.周公为了培养成王重视农耕,不忘本业的传统观念,每年要做两件事:一是夏秋两忙出巡视察,二是丰收之后开展会祭.届时,满朝文武,诸侯大夫,皇亲国戚,带着各地最好的农业产品会于朝庭,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把祭品分赐于各人享受,并设宴招待.周公辞朝之后,退居户县,称“周公退老明农之乡”,也教民重视农桑,开展会祭,从此,过会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至今丰、镐故地之民,过会之俗,尤盛于其他.据实地考察,户县过双会的村子共44个,其中有32个就分布在地近丰镐故城的秦渡、草堂、牛东、苍游等乡镇一带,占71%.
古都长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也是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自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陕西省通志》)京畿之地村会相沿成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可能是它产生的主要因素,祈丰年、庆丰收是村会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也可能是它千载不衰的根本原因。
村会活动,表面好象亲戚聚集,一起就餐,“换个肚子”但仔细研
究起来,它的内容和作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庆祝丰收,举行祭祀的节日
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农民摆不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把庄稼的丰收和歉收归之于“天神”之赐.所以丰收也罢,歉收也罢,都得首先去祭神,感激神灵庇佑,以祈求风调雨顺当然祭神和逢会就结合在一起了.县城四街、四关,大王镇的东村、西村,8月2逢会,涝店镇早年的8月4,都是当地的城隍会。民众要敲锣打鼓,去城隍庙里摆供进香,磕头拜跪,祭后的供品,分给全村(街)居民享用。其他地方也同样去祭祀后稷、土地、牛马王诸神,如果有戏,第一折先出“神戏”,除了“封神"之外,还借神仙之口说些贺词。
二、总结生产,交流经验的渠道
几千年来农村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陷于保守和封闭.每年收获后的村会,是为农民总结生产,交流经验而设立的。亲戚相遇,自然要询问收成情况,生计好坏,也自然涉及到使用肥料,籽种上的经验,耕作、浇水、防虫的及时与否,以及增产的措拖,减产的原因.通过逢会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增进感情,联络友谊的纽带
亲戚,原指内外亲属,今则习慣于专指戚属。戚属之间的往来关系,除了日常的交往和关照外,则多指应节之时的相互拜访和探望。可是这些活动的特点都是单线联系。即使春节的拜年,元宵的“拧灯”,也是女婿对丈家,外甥对舅家的单项活动。而村会则亲戚不分新老、远近、高低,像一条纽带,组成了以主人为核心的戚属群体。通过逢会遇面,相互介绍.通过促膝相谈,增进友谊,为以后合衷共事,危难相扶创造了条件. 四、活跃生活,传播文化的场所
在“三夏、三秋”之后,人们都希望能够有个休整的机会,忙中偷闲,以恢复疲劳,调节生活节奏。昔时逢会,大村要演大戏,小村也得唱小戏.建国前长安袁克勤的“跑台子”,本县“死娃腿”家和炉客家的小戏,县北街的张忠,周至的郭瑛家戏,以及县东吴家寨八箱主的眉户戏吃得最开.村村相继过会,戏也一村接一村的演,数月不歇场。电影、录相也是离不了的,宣传科学技术、计划生育和村镇文化建设,文化馆、站,也来搞小型展览不但活跃了生活,也传播了文化科学知识.
五、协调关系,提亲说媒的机会
某些家庭,久闹纠纷,相互不睦。通过亲戚相遇,共同调解,或由某些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长者主持,启发矛盾双方,说实话,绽疙瘩,分清是非,话明气顺,关系协调,达到和睦相处。
过去买卖婚姻,父母包办,也有借村会之机商约为媒,为儿女私定终身。现在婚姻自由,也有择偶提亲,谈情说爱者。
六、增长见识,传播信息的窗口 一年半载,亲戚相遇,大家欢聚一堂,要说的话很多,又深感时间太短。所来的亲戚,有种田的能手,养殖的专家,有在职的干部,离退休的职工。有些人上知航天航空,下知地理地貌;有些人关心时政变化,通晓古今。即使普通的农民也有精明能干,万事皆通者,乐谈奇闻怪事,好传新闻鲜事。你一言我一语,使大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捕捉到了经济信息。
七、弃恶扬善,褒贬时尚的论坛
旧社会公众场合禁止谈论政治,长期受压迫的农民借古会之机,往往倾诉怨苦,痛斥当局。有的流露出了无能为力、忧国忧难的悲叹,有的发出了人情势利、亲热攀附、冷漠疏远、反复无常的感慨。建国后,大家多用新旧对比,畅谈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歌颂党,歌颂新生活。现在又多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失误,评述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同时也借机对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进行抨击和讽刺。
摘自年《户县文史资料》第11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