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的发展是时代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核
2023/2/25 来源:不详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505/8918435.html
浙江商人(浙商)能够崛起与发展,是与地理、文化与时代有关系的。
一、地理与时代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也就是说单纯依靠种田是无法养活自己的。自古以来山多田少的浙江人外出谋生、经商入市乃是正常的状态,但是浙商形成一个团体要等到清朝后期。
浙江真正开发是南宋定都临安的时候,随着资源向杭州[1]以及浙西平原集中,为了满足杭州城市发展的需求,就要求商业必须发展。
以南宋临安百万人口需求为例,稻米来自湖州,木材来自徽州,硫磺铜等来自日本,这就使得浙江以杭州为中心的商业网络,特别是宁波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
但是,这个时候,浙商还是没有崛起。
这很简单,因为明清时期掌握全国的商业是徽商、晋商、洞庭商人(太湖的洞庭山),当时浙商主体从明代中叶到清代后期都是徽商,现在杭州的老字号例如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基本上都是徽商的后裔。
同时,在明代中叶的时候,倭寇为乱,到了清代又严格海禁,所以基本上断绝了浙江对外贸易的道路。
当然,浙东地区贫瘠,只能靠海为生,宁波开埠之前,浙东人基本上从事走私,甚至于变成海盗。
二、事情的转变就是太平天国时期
徽商早就因为道光年间陶澍的改革衰落。随着太平天国席卷东南,徽州遭受重创,这个时候浙江本地的商人,尤其是湖州[1]商人开始崛起。
比如湖州商人张颂贤,张颂贤死于年,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现在安徽黄山休宁县),清康熙年间迁居南浔[1],一开始是从事丝织业。其实,他也是徽商后裔。
清朝末年,浙江沿海动乱,私盐充斥,盐商所持食盐引票失去统销保障,纷纷抛售,引票价值惨跌。
所谓的引票,因为古代食盐是专卖,政府向有实力的盐商发放引票,上面记载数量以及销售的地区等等,没有引票的盐都是私盐,是予以打击的。
张颂贤大肆抄底,一共收购了20万引盐,一引斤(折合市斤),也就是万斤食盐,成为浙江最大的盐业垄断者。
还有一种,就是宁波开埠,大量的货物从宁波进出口,尤其是丝织品、茶叶,为了支撑进出口贸易,那么类似的帮办开始出现,他们就是第一代的甬商,后来发展成江浙财团的主力,掌控着民国的经济命脉。
简单来说,浙江商人真正意义上崛起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其主体是甬商(宁波商人),在进入上海之后,涌现出了叶澄衷、朱葆三、虞洽卿、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陈廷骅、曹光彪、李惠利等一大批杰出甬商,涉及各个行业,成为上海经济的主导者。
三、文化是浙商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里,不得不提文化对浙商的影响。与徽商贾而好儒不同,浙江本来就有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
近代浙江学术发端于南宋的叶适,他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水心别集》卷3《士学上》),“义”成为养“利”的手段。所以,朱熹也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朱子语类》卷)
在叶适看来,商人或者富人才是社会的根本,“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呵护商业发展,保护富人的利益。
叶适的传统被黄宗羲所继承,他举起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大旗,赋予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浙江学派的思想其实偏经世致用的那一派,讲究实用,对浙江人影响很大。
四、浙商精神就是务实
当时,苏南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浙江人就开始经商。
那个时候,义乌商人就开始走街串巷,用鸡毛换糖,就是义乌小商人的典型形态。
所以,一旦政策放开之后,压抑的激情立刻活跃起来。
当时《半月谈》老是鲁冠球的广告,从这个角度来说,进去90年代浙江从商业转向制造业,才真正诞生了富豪榜前列的人物。
浙江人务实,以前的鸡毛换糖,后来的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草城到生产矿泉水,都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浙江没有资源,区位也不突出,没有大型国企,这反而是好事,不容易受到束缚。
浙商精神,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