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出现竟是被逼无奈,自然条件决定了他

2023/2/23 来源:不详

徽商,在我国历史上以商出名的群体中,算得上绝对的佼佼者。有句话说的可能比较绝对,叫作“当官要看曾国藩,经商要看胡雪岩”,这句话一看就知道是当代为了卖所谓“成功学”书籍而宣扬开来的。但胡雪岩确实是徽商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他经营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却集中在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其实不只是胡雪岩,可以说徽商大部分的打拼地都不在家乡,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浅析一下各种缘由,或许能从这缘由中了解一番古代徽州为何会兴起商业的源头。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这句话是我在休宁县《县志》上看到的,有些许感慨。首先“寄命”二字太过震撼,把命都寄托在一种获取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事业上,且别无他选。古代农业社会只能寄命于农业,而徽州人却是个特例,而且原因不是他们的自愿选择,而完全出于被迫。这个“初始状态”与后来徽商们所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一对比,更加令人感慨。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时间越往前倒,南方人口越少,两次最大的迁徙源于西晋的灭亡和北宋的灭亡。“衣冠南渡”说的就是避难大军中的士族阶层,士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贵族,他们是在科举出现之前唯一的选官来源群体,科举出现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还起这重要作用。

南下的士族们虽说去到南方哪里的都有,但面对越往南越艰辛的现实情况,距离中原最近的南方地区之一徽州,就成了比较早且比较集中的落脚地。士族最大的特点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名望,而且这种名望不是特指某一人,而是整个家族。横向的名望因素包含了所有家族成员对于本族地位的维护,纵向的名望因素包含了去世的一代代撑起本族地位的先人。所以徽州人建立了许多的家族祠堂,最关键的是在这外在形式的背后,徽州人心底那份对光宗耀祖的重视程度。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初来此地以耕读为生的士族后裔们,心里憋着一股子东山再起的劲头儿,面对的却是“山九田一,丰亦不足食”现实。在酸性红土面前,劳力们有劲儿也没处使,耕读之路有希望的只剩读,但能走通科举之路的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徽州人必须得想别的办法。只要能勉强糊口就可在家里虚度,这与徽州人光宗耀祖的理念完全是相悖的,即使走不上仕途,也不可穷困潦倒,于是纷纷开始外出闯荡、寄命于商。

那么这个点子是某个人想出来的么?说“大家既然吃饭都成问题,都去经商吧,经商有前途!”当然不是,跟不适合农业生产一样,走这条路也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徽州周边有历史上相对经济活跃的淮阳地区和苏州地区,稍远还有汉口周边和九江周边。原本它们是各自地区内经济活跃,徽州人看准的是让各地之间也活跃起来,互通富地之有无,顺便再把徽州本地适合生长的红茶、药材等土产带出去。

自然条件方面,虽说没给徽州人发达的陆路交通条件,但给了他们水路,特别是新安江,直接从古代徽州通达杭州,再通过杭州与大运河相连。

古代徽商积累财富之后回乡所建的房屋,自成一派建筑风格,且深深影响了整个江南地区。有钱了就想让自家子弟安心在家读书,将来走科举之路,这又催生出了徽州当地文房产业的一枝独秀。其他如书画、黄梅戏等徽州人的文化符号,也都随着徽商的脚步而散播各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3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