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上海人来说,小三线就是他们的

2022/9/12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308723.html

“击中泪点!”

这是热播剧《人世间》带给观众的直接感受,该剧讲述东北一家人在国家三线建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沧桑巨变。

《人世间》在许多安享晚年的上海人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共情,因为他们都能在《人世间》里找到自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原因无他。作为中国工业重镇和经济中心,在“大小三线”建设中,上海大批工人知识分子支援全国各地,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些也成了上海与被支援地区永恒的“感情纽带”。

《人世间》所勾勒的年代很艺术,从拍完一张全家福后的奔赴四方,到千里之外鸿雁传书,这种白描手法隐去了很多背景。但在那些亲历的上海人眼里,这却是极为深刻的记忆。

70多年前,年轻的新中国不仅工业质低量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加上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上世纪60年代起,先是国家“三五计划”安排三线建设,同时上海自己也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起一系列综合配套的后方工业基地,也就是上海的“小三线”。超过20年里,数以万计的上海劳动者投身“远方的家”,写就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光金属材料厂,厂房大门的上方留存着小三线时期的号召标语

风光旖旎的皖南黄山脚下,上海儿女在一片空地上建起厂房,生产各类高精尖产品,不仅为国家生产战备物资,也带动和活跃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多年之后,不少工厂发生功能转变,变成一座座活化的历史陈列馆与文化中心,成为当地现代文化的新高地。

向东器材厂旧址(上)“向东厂·漫画谷”(下)

本文提供一个小掌故,下图为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一份招工启事。当时上海大批适龄青年到皖南后方也就是小三线厂工作,那熟悉的地名和那即将前往的远方,化作一道道牵挂的思念。

这些小三线工厂和上海本厂可谓相隔几百公里的“镜像”,而从上海来的工人则是让遥远的“镜像”五光十色的“伟大元素”。据黄山等地地方志记载,在当时“扎根留心”的政策支持下,上海和安徽有关方面都把最好的资源供应给“小三线”的厂矿企业,同时来自上海的“好人好马好刀枪”,更把皖南山区的生活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向下滑动查看

历史影像证明,皖南当地人的穿衣打扮受到上海小三线职工的巨大影响,的确良衬衣、5寸口小脚裤从工厂流行到乡镇,还有很多年轻人学会了上海话。在更深层次的医疗卫生、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沪皖交流互动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海小三线技术工人在山上进行电视发射天线改造

上医院的初衷是为小三线职工服务的,但从开出病房开始,当地人就云集而来,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都很出色。

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门诊病史卡

在小三线职工的影响下,皖南人的眼界和视野也逐步开阔。像之前工厂水龙头一开,老百姓还在问这水是哪里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现象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小三线企业的小卖部带来了上海商品,当地人不需出远门,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生活用品;

工厂的浴室给当地农民创造了讲究清洁卫生的条件;

自来水为他们的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方便;

工厂的电也输送到附近的村庄,改变了当地农村人点煤油灯的习惯……

上海后方汽车运输场定期放映电影

其实,上海人在皖南所留下的不止是物质财富,更有精神层面。多年前,有篇文章提到上海人也有自己的“西部精神”,其一大内涵就来自小三线建设。事实上,无论更多人知晓的美国“西部精神”,还是上海人自己的“西部精神”,本质其实是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20年间,上海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在皖南等地实践了自己的“西部精神”,战天斗地,胼手胝足,倍尝艰辛。年,经上海市府批准成立农、工、商、建、交五位一体,综合经营的上海市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拥有二十余家实业总公司、一百多家农牧企业、三百多家工业企业和五百多家以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在创建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建出富有上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开拓者形象,特征是既有北方人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豪放气概,又有南方人见多识广、潇洒灵活的素质,并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自成一格。

年上海险峰厂先进集体和个人合影

这种闯劲与创新精神对后来的上海发展同样起着重要重要,在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阶段,需要补充新的“能量”,建树新的观念,以适应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形势,而当年那些上海青年由城市到农村披荆斩棘,变无为有,后来大部分人从农村重返城市,投入新一轮的建设创新,目标是前途更为广阔的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沃土”,这份精神上的财富是弥足珍贵的。

“屯溪”二字背后仍依稀可见“上海市”字样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上海还是皖南当地,都把小三线的历史当作值得保护的美好记忆。就在黄山本地,昔日工厂旧物基本都被保留下来,并赋予了新的生命。

由上海市红光材料厂工业遗址改造的红光创意云谷项目

在向东厂·漫画谷的咖啡馆里,别致的窗户其实是用当年工人生炉子用的蜂窝煤一块一块垒起来的,置于书架中间的一个大铁皮柜子是过去工人的工具箱。当年工厂的一片旧墙被保留下来,让布满着艰苦岁月的旧迹与新时代书屋相互印证。一张上海人熟悉的棕绷床,置于三楼文化沙龙手工作业区,不仅平添视觉审美冲击,也让沙龙手工作业区多了生活气息。

向东厂·漫画谷的咖啡馆

当然,一进深山图书馆,门前墙上,老旧水泥电线杆子上,都保留或绘制着当年上海三线工厂的生活旧迹,而这不仅仅让人怀旧,更是与文化、与阅读、与艺术等交汇相融合的。

向东书馆

向东厂变身艺术展厅

如今,一些亲历过小三线的上海人已重新回到皖南,在那里颐养天年,用他们的话说,“和那里的交集是一种宿命”。拿着上海的退休金,在皖南的生活惬意悠然,在他们眼里,家门口家得利超市的服务员、百大商厦的售货员、市医院的护士,当地人一如秀丽的山水,清澈亲切。

上海红光厂部分职工年回故厂回顾青春岁月

可以肯定的是,年,上海小三线人员全部撤回上海,这不是那段历史的终点,而是新一段历史的起点,我们正见证着,并随时有机会参与着……就像一位上海老知青说的:“生命的本能是向着天空、向着阳光的,在上海如此,在黄山亦如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