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考试自古就有夹带了
2024/10/10 来源:不详夹带,考场自古就有,我相信,在现在四十多岁往上的人中,有很多曾经也有过考试时携带“夹带”进考场的“光荣历史”。历史上自从有考试考场,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做“夹带”。在古代的考场,有替考,被称为“倩代”,作弊的“小抄”被称为“夹带”。“夹带”一词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榜下》:则这陈秀才夹带一篇海贼文字,到中得快。哈哈,考场自古就有“夹带”了。“夹带”算是古代作弊各法中一种相对经济实惠且普遍的方法,士子们通过将《四书》《五经》等八股文考试用书变小,字体压缩,抑或将一些经典词句抄于绢、布、纸之上,然后缝进衣服,或藏在头发、食物、鞋底中带入考场作弊。安徽省黄山市档案馆珍藏的几份“夹带”征集来源于该市休宁县,此县自南宋嘉定十年(年)至清光绪六年(年),出了19名文武状元,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称。此档案为清代早期“夹带”,具体年代不详,其宽16厘米、长89厘米,板绫质,部分残破,颜色微微泛黄,双面从右至左用米粒般大小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竖抄了子曰之类的词句和作者本人的见解,其中一卷抄写的是关于伦理纲常和孝悌的论说:“是知纲常有定体而圣人有定分、则孝俤之口身可为敦本睦族之谊。抑知伦理有制度尧舜必尽职则孝悌之量既可以推于九族之亲。”这可能是当年士子猜题所作的文章,字体轻盈飘逸、秀丽端正。单面余字,双面共万余字,不得不佩服这位仁兄的眼力以及当时的抄写功力。在古代,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仅有的出路,是贫寒士子们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徽商于明清纵横商界数百年,他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依然崇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解?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崇拜,也是他们深知并认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关系家族的命运。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正是古代士子们寒窗苦读真正的动力所在。很惭愧我曾经也在一次单位举行的选拨考试中携带过“夹带”,其实那次是我们整体人都携带“夹带”,被大家心知肚明、互相不宣罢了,因为所考内容是应付性的,所以大家都是有些理直气壮、昂昂然的甚至不知羞了。同事中有人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把考试内容做成的“夹带”,有四五厘米大小,或正方形、或长方形、像扇面一样折叠,拉开一长串,大家就欣然一起一起去复印部给自己复印,然后就想法设法偷偷带时考场,与监考老师斗智斗勇,至今想起来十分好笑!其实有些形式性的考试监考老师也明知你在照抄“夹带”,人家假装没发现,全当自己没看见罢了!“夹带”,当然是指偷偷带进考场中的,过去了不像现在的考场那么多的仪器监控,所以开个玩笑说还是旧时的环境给欲带“夹带”者创造了便利条件。偷带“夹带”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又是最难的,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能把太祖长拳打好的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那么在许多大型正规考试中,有人能把“夹带”带进考场,或者有人家中早已与考场监考人员打好招呼的,那还真是人间“尤物”,反正从中国古代人就把夹带这门功夫玩成了艺术,现在古董市场上科举夹带的拍卖价格年年见长。现在发现的“夹带”承载着古徽州厚重的历史,实为珍贵,但同时它也折射出了我国科举考试史上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而现在的高科技发展时代,我想“夹带”终将永远成为历史,不会再有人再携带“夹带”了,当然也根本不可能带进考场,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有真学历、真学识、真才干的各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