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山泉水流出致富鱼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安
2023/6/27 来源:不详盖脱林肤色遮盖液(笔形)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7.html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黄山市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休宁通过对山泉流水养鱼进行保护和传承,推动了当地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让古老、鲜活的传统农业系统焕发出新的生机,泉水鱼正在成为当地群众的“聚宝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黄山市大力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努力让珍贵的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
泉水鱼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从自给自足到特色产业
走进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一的鱼塘,或房前屋后,或庭院天井。清澈甘洌的山泉水中,红鲤、草鱼等家鱼惬意游动。
“泉水养鱼,因为溶氧量高水质好,而且没有污染,所以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口感也特别鲜美。”余锦霖是汪村镇的养鱼大户,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几口鱼塘依山就势,顺着山溪河流一侧大小各异紧连着,泉水从山坳里流出来,沿着地势从高到低自然地流过每个鱼塘。鱼塘清澈见底,鱼儿游弋嬉戏。
“以前我们家家户户都有小鱼塘,养的鱼不多,逢年过节才舍得捞出来吃。”余锦霖告诉记者,以前各家养鱼只是为了招待客人,直到近年来乡村旅游日渐红火,不少人慕名前来买鱼,泉水鱼才形成了规模和气候。
为扶持泉水养鱼产业发展,休宁县出台相关办法,按每口鱼池元的标准,加大对贫困户鱼池修建的补助。截至目前,先后投入专项资金余万元,扶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其中,在璜尖、板桥、龙田、榆村、源芳等贫困村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余万元,扶持新改建泉水鱼池口,投放泉水鱼苗10万尾。通过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养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家门口养鱼,不用花钱买鱼食,投喂的野菜、青草等可以就地取材。”余锦霖笑呵呵地说,他的鱼已经销售到上海、温州等地,每斤鱼的价格在60元左右。如今在汪村镇,村民几乎家家都有鱼塘,过去自给自足的泉水养鱼变成了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小鱼池变成山区“聚宝盆”
“我们向33个贫困村选派扶贫工作队长,将泉水鱼发展列入脱贫攻坚内容。”休宁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鱼旅产业,该县共辐射带动户名贫困人口脱贫,占贫困户的33%。经初步测算,“渔家乐”可以带动周边贫困户销售蔬菜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元左右。目前,在板桥、龙田、流口等泉水鱼养殖核心区,该县一共打造集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泉水鱼规模基地7个,建成“泉水鱼体验馆”和鱼博馆各1家,渔家乐60余家,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如今,以汪村镇为代表的泉水鱼日益受市场青睐。为此,黄山市出台了《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从科学规划、规范建设、统一标识、科技支撑、筹建平台、农旅结合等方面布局产业发展,力争到年打造10个特色流水养鱼乡镇,20个特色精品山泉流水养鱼示范村,重点扶持特色渔业养殖基地50处,发展渔业休闲体验点20个,实现渔业流水养殖产量吨,产值5.5亿元,综合产值8亿元,带动户农民增收。
山乡泉水缓缓流,黄山泉水鱼产业蓝图次第展开。黄山市供销农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并联合6家企业和部门共同出资组建“黄山市泉水鱼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进渔业+旅游、渔业+物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山泉流水养鱼发展步伐,努力打造成山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展示漆器作品。
村史馆传承“徽州文脉”
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曾是徽商古码头,抗战时期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及叶挺军长曾驻扎此处。如今在琶村,这一切得到了重现:陈旧的耕作农具、斑驳的木制蜂箱、石磨、火桶、煤油灯、官帽盒……新建的村史馆成了村民、游客追忆往事、感怀农耕文化的绝好去处。
据了解,琶村村史馆前身为郑家祠堂,总面积约平方米,按照小型博物馆建设标准打造,分为展陈区、多功能活动区、农家书屋阅览区三大功能区,共有历史沿革、村落营造、产业兴村、诗意栖居、古风遗韵、乡贤乡语、红色精神、人生礼仪、守望相承等九大板块。
而村史馆里陈列的数百件藏物大部分为村民自发捐赠,村史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史馆建成后,得知村里要收集历史人文、地域特色、民俗文物等相关资料,村民们自发地将家里的老东西、老古董陆陆续续捐赠给村史馆,目前捐赠还在进行中。
“这个老式炭木铜火锅是从我公公手里传下来的,上面也不知道传了多少年了,现在看不到了。”得知村里要建村史馆,65岁的汪大娘就把自家这件“古董”捐出来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
西溪南镇副镇长方菲菲表示,如今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或经商,对村文化了解不多,对下一代在村文化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首先让大家知道我们村庄的历史,有了村史馆之后,有些家长或村里的老党员就经常带着村里年轻一代,让他们认识村文化,激发他们内心对村庄的一种爱和归属感。而这些藏物正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村文化,其实就是在传承徽文化。”下一步,琶村村史馆将从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打造集展陈教育基地、村民文娱场所、小型论坛、文化沙龙以及农家书屋为一体的“文化会客厅”,不断完善村史馆的综合文化阵地功能。
目前,除了徽州区琶村村史馆和休宁县祖源村村史馆建成对外开放外,黟县卢村村史馆和黄山区水东村村史馆也初步建成,屯溪区篁墩村村史馆、祁门县桃源村村史馆和歙县卖花渔村村史馆正在加紧创建中。村史馆将会成为该市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礼仪徽州”的新名片。
非遗传人找回老手艺
徽州漆器,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就遐迩闻名,素有“宋嵌徽器”之誉。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曾一度濒临失传。经过20多年的探索,甘而可重现了菠萝漆制作技艺。年,他的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作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漆器。为此,他在屯溪区黎阳商街成立了工作室,用做漆器制作、技艺展示和交流。他说,在古民居里创作更有感觉,黎阳商街延续了这些古民居的生命,而古民居又给他们这些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据悉,黎阳商街被纳入屯溪区“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本着“传承黎阳老街风貌,弘扬灿烂徽州文化”的宗旨,项目规划中特设了万元的专项资金,对5幢保留的古民居进行修缮。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元素,打造集文化体验、非遗展示、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徽派特色文化休闲街区,该项目运营后,已吸引了包括甘而可在内的7名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驻,让古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