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徽州中国文化胜地,如今被分给两个省

2022/8/30 来源:不详

明万历十九年(年),

汤显祖目睹当时官场腐败,

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

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大学士许国等人,

还抨击了万历皇帝。

疏文一出,皇帝大怒,

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

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今广东湛江徐闻县)。

在这一事件中,有一个人相当值得一提。

那就是被弹劾名单中的许国。

许国,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

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

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加官进爵之余,

万历皇帝还让工匠在其家乡修建“许国石坊”,以表彰其功。

据说当时一般臣民只能兴建四脚牌楼,超出便属僭越。

安徽歙县徽州古城八脚牌楼许国石坊。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万历皇帝为许国修筑的却是一座八脚牌楼,

可见对许国的宠幸程度。

汤显祖被贬后,有人劝他去徽州给许国赔个礼、道个歉,

可汤显祖死活不肯,

故才有了今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典故。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前半部分,

却是“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将两段连起来意思就是,想要认识有钱富贵的人,

去黄山附近沾染些铜臭的气息准没错,

但老子死心眼,不稀得一去。

汤显祖正直刚强、宁折不弯的个性,

注定使他不受当时世俗的认可。

但汤显祖的诗,却反映出了古徽州的辉煌往事。

点击播放视频:《古徽州》制作:锦公子。视频素材:摄图网;视频封面图:黄山云海日出,图源源:摄图网

01:21

1.何为古徽州?

“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猢狲翻跟斗。

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

但凡徽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句俗语。

徽州,历史地理名称。

历史上的徽州府,府治歙县,

下辖:黟(yī)县、歙县、祁门、休宁、婺源、绩溪。

古徽州示意。图片:锦绣人文地理自制

如今,前三句中包含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

都归属安徽省黄山市,

婺源县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绩溪县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宏村村落。来源:图虫创意

徽州并不“古”,

年,为响应国家打好“黄山牌”发展旅游业,

徽州地区才被拆分成几个部分(婺源除外)。

因此,对现阶段而言,

大部分生活在这块区域内的老一辈人,

都认可自己为徽州人。

历史上,徽州前身曾为歙州。

在今天天台山与凤凰山之间

有一条喇叭口型的狭长山谷,

它蜿蜒曲折,气象万千,

三道水口环绕拱卫着山谷里的小山村。

这里便是如今安徽省绩溪县的汪村。

安徽绩溪,龙川晨雾。来源:图虫创意

多年前,

一位为徽州人所敬仰的“大神”——汪华,

在这里降生了。

汪华是唐朝开国元勋,

被授予越国公、上柱国,

为人德高望重。

隋末,天下大乱,

各地起义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

偏安江南一带的歙州也不例外,

山寇、流贼声势浩大,

歙州官府曾多次派兵镇压皆无功而返。

这时,精通文韬武略、时年仅20岁的汪华学成归来,

主动请缨,凭借着自己一身本领,

剿灭山寇、流贼,给歙州百姓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剿灭流寇后,汪华成了名震一时的歙州守将。

为了能给百姓更好的生活,

身在军营里的汪华决定解散部分士兵,让其回家务农。

同时,汪华在军中积极推行“屯田制”,

鼓励士兵闲时耕田,战时上马杀敌。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唐模古村太子庙。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隋朝终归是大势已去,

随着各路起义军渐渐壮大,地方官也打起了如意算盘。

当时汪华的顶头上司、歙州刺史

有意投靠淮南地区最大的反王杜伏威。

汪华为了歙州百姓的安居乐业,

反对这一做法,最终引得杜伏威大军来攻。

无奈之下,汪华在众将的再三请求下,自称“吴王”,

统领歙州、宣(今安徽宣城)、杭(今浙江杭州)、

饶(今江西鄱阳县)、睦(同属今杭州)和婺(今浙江金华)六州诸军政,

以求以一己之力,保境内百姓太平安康。

汪华主政期间,兴修水利,开垦农田,重视商贸,

歙州经济一度兴旺发达。

公元年,唐王朝在长安建立。

汪华审时度势,决定投靠李唐,

共谋天下太平之大计。

汪华识大局的举动,从某种程度而言,

推动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进程。

徽派建筑,石城村。图源:图虫创意

汪华去世后,

歙州一带相继建立了许多汪公庙纪念其功绩,

使他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地方神——汪公大帝。

到了北宋末年,

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在歙州聚众造反,

先后攻占江南六州五十二县,影响极大。

为平息战争阴影,宣和三年(年),

皇帝赵佶下诏改歙州为徽州。

徽,有美好之意,后来也成为赵佶的庙号。

自此,徽州之名,活跃史册近年。

2.徽商的缘起缘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

《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

由于土地闭塞,长久以来,

徽州本土经济多为山林经济,也就是靠山吃山。

例如,徽州境内祁门、婺源盛产茶叶,

黟县盛产香榧,绩溪盛产山核桃等,

但物品产出再多,如果不输出,

也就等于物品滞留,产生不了价值。

正因如此,徽州人必须走出去,谋求发展。

祁门红茶。图源:摄图网

或许是源于汪华的执政理念,

自隋唐以来,经商观念犹如种子

在徽州一带的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逐渐形成与晋商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商帮——徽商。

历史上,徽商最早崛起于南宋时期。

当时,由于宋室南渡,迁都临安(今杭州),

从而带动整个国家诸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南移,

江南一带由此更加繁盛。

而一直以来便有经商观念的徽州人,

自然不能放过这大好时机。

商人们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紧靠首都的优势,

利用徽州一带水网交错的交通便利,

将本土堆积已丰的特产由此运往全国各地,

商贸活动由此全面崛起。

安徽歙县徽商大宅院里陈列的石雕马。图源:图虫创意

当时在全国贩茶、贩纸领域中,

徽州祁门商人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俩由于获利巨丰,

被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

占当时徽州府城(歙县)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正所谓“捐资兴学,功德无量。”

兴盛起来的徽商也将“业儒入仕”定为事业的终极目标。

民间渐渐开始流传“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

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谚语。

徽州人不仅通过经商改变人生,

还一心向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安徽宏村。图源:图虫创意

抛却积功修德观念,

在当时,读书科举所获之利非商贾交易可比。

在中国封建社会,

平民阶层可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

“学而优则仕”,才是徽商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只有当官,才能摆脱这种底端阶层影响,达到人生升华。

因此,在这种巨大的欲望驱使下,

徽州成为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视教育的地方,

“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正是在这股全民喜学、爱学、向学的风气带动下,

宋元时期,徽州才得以孕育出了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理学大师。

作为东南邹鲁、朱熹故里,徽州秉承朱子遗风,

书院文化也随着徽商的兴起而传遍一府六县。

在书院的分布上,全国各地书院数量更是无出其右。

在这种“不儒则贾”的生存经营模式下,

徽商智慧与财富并重。

中国安徽博物院藏清道光徽商庆大昌盐号木刻封条。图源:图虫创意

一个徽商帝国,正在慢慢形成。

进入明代,为了彻底击溃北元的残余势力,

明朝政府在北方设置了9个军事重镇。

为了吸引商人向边境运输军粮补给,

明朝政府规定,商人只有向北方边境运送粮食贩卖,

才能获得“盐引”(一种合法的贩盐许可证)。

由于古代的盐属于国家管控极严的必需品,

拿到“盐引”就相当于找到一份一本万利的生意。

因此,尽管边境路途遥远,

徽商们仍不辞辛苦,往边境运粮。

但相较于晋商而言,徽商并不占据地理优势,

故在明初,徽商虽已意识到发展盐业的重要,

却比不上晋商的发展速度。

直到明中期,随着白银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硬通货”,

明朝政府逐渐放宽“盐引”的获取途径,

允许商人在合法途径下,贩盐获利。

由于东临黄海,西接京杭大运河,

两淮地区很快成了大明帝国最重要的盐政中心。

安徽歙县徽商大宅院里陈列的木雕匾额。图源:图虫创意

徽商大展身手的时代到了。

凭借着两淮地区“关系国库”的盐税,

徽商纷纷转做盐业生意。

凭着水、陆交通之便,几乎垄断了两淮地区全盘的盐业生意,

成了明、清两代帝国政府最为倚重的一群商人。

在“业儒入仕”思想的影响下,

徽商宗族不但生意越做越大,科举出人才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在歙县,有清一代,

本籍、寄籍(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共出状元5人、

包括徐元文、潘世恩、洪钧等;

榜眼2人,即江德量、洪亮吉;武榜眼1人,即鲍友智;

另有探花8人,进士人。

歙县还出了4位大学士、7位尚书、21位侍郎。

而在徽州的休宁县,此地更是以“产状元”闻名。

当地望族吴氏,自南宋起就出现了官居左丞相的吴潜,

除此之外,在休宁,

还有被女真人称为“真乃奇男子也”的程若川、

有以直谏朱元璋而着名的任亨泰、

扫平海贼大败倭寇的沈坤、

抗击清兵的铁鞭王黄赓等等。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或许正是因为徽商的影响力,

清朝的康熙皇帝才决定以安庆、徽州等七府三州之地,

设立安徽省成为江南三省之一。

当名扬天下的晋商

还在墙高城深的山西大院里晒太阳的时候,

徽商便凭借着盐业兴旺、官员扶持、帝王宠信,

在衢州、徽州、金华等浙西鱼米之乡

兴建起一栋栋徽派建筑园林。

这种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

坐北朝南,整座房屋随处可见雕镂精湛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尽显大户人家的荣耀与奢华。

上:徽派建筑冬瓜梁木雕;下:安徽博物院馆藏清代石雕倒挂狮夹柱石。图源:图虫创意

因地处江南地区,为应江南之景,

设计者们还特地以青砖灰瓦为徽派建筑主题,

让建筑与小桥、流水等景物融为一体,

充满恬静、安宁的气氛。

不过,独特的园林建筑景致

仅仅满足了徽商视觉方面的要求。

口味挑剔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像晋商那样

吃着一成不变的“烙饼卷大葱”。

有了钱的他们,

开始在自己园子里养着会“十八般厨艺”的大师傅,

每日为他们烹饪美食。

上:中国徽菜博物馆清代婚宴展区;下:第七届徽菜文化旅游节展品。图源:图虫创意

在这些厨师的精细专研下,

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诞生了。

徽菜讲究以鲜制胜,就地取材。

因为徽州一带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

因此,只需要善用火候,成品必定能惊艳四座。

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豪华的园林建筑,

拥有文化的徽商也慢慢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徽商们的带动下,徽剧开始风靡全国。

在当时,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过寿时,

宫廷里都准备了徽剧表演。

徽剧《惊魂记》。图源:图虫创意

乾隆五十五年(年),

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

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间湖北汉剧进京,

徽剧的二簧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形成京调,产生京剧。

徽商这种资源丰富的物欲生活,

就连号称缔造“康乾盛世”的十全老人——乾隆也自叹不如:

“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或许是徽商富可敌国引发了帝王的眼红,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12次南巡,

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江南。

特别是乾隆,六下江南花费之巨,世所罕见。

这其中,多半是笼络盐业经营的徽商。

中国安徽博物院藏清代都转盐运使司石旗杆座。图源:图虫创意

眼见能获得与帝国统治者零距离的会面,

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花多少钱都值,

而乾隆帝对此也颇为满意,乐见其成。

为了宗族的荣耀,

徽商们不仅将自家园子腾出来作为帝王的行宫,

还大行捐献、捐纳之事,

祈求通过利益输送达成某种人脉关系下的政治庇护。

但无情的帝王总是只顾自己享受,

对于徽商们的心思,帝王们大可不必理会。

以乾隆朝(-)为例,

前期每引盐所需缴纳的杂税为12两,后来变成了14两。

自乾隆之后,清朝各代由于国势衰落,割地赔款,

国家需要的钱也越来越多,

盐引杂税金额越来越大,压在盐商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嘉庆(-)之后,

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的“票法”代替“纲法”,

使徽商的盐业垄断之权彻底断绝,徽商由此一蹶不振。

安徽博物院展厅庆余堂药号开业盛况。图源:图虫创意

徽商衰落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爆发了。

这场运动席卷了包括江南在内的大半个中国,

虽有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抵抗,

江南地区的盐业、木材、茶业等多方面经济均遭受重创。

而与之相对的,外国殖民侵略资本的深入,

也在传统的徽商身上“割”走了更大的一块肉,

这无疑是兴盛数百年的徽商难以接受的噩耗。

作为这支商帮中仅存的最后一位大佬——胡雪岩,

虽得帝国实际掌权人的青睐,

成为晚清最有实力的商人之一,

但奈何不过权力的争斗、派系的倾轧,

最终也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徽商彻底没落。

3.徽州如梦

徽商失势,使徽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不过,徽州的风波并没有就此停歇。

年,由于国民政府的政策,

婺源第一次离开了徽州大家庭。

婺源民众怒不可遏,认为婺源从千年前就归属徽州,

且民风习俗与江西多有不同,

于是,在地方政府以及民众的统一抵制下,

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婺人返皖”运动。

江西省婺源县菊径村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徽州盛产名人,

直到近现代,徽州还出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

年,在绩溪人胡适等的联名要求下,

国民政府只能将婺源划归徽州。

但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后,

被解放的婺源又重新划归了江西,

并且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徽州的名下。

如今,徽州之名渐行渐远

却因黄山的旅游开发,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

当徒步走进古老的县城时,

仿佛还能一览徽商宗族的昔日繁华。

从奇秀的山路登上黄山之巅时,

依旧能品味徽派山水的天下无双。

徽派的建筑、篆刻、版画、教育、美食,

每一样都流传至今。

青山绿水间流传的徽派文化源远流长。

徽派文化的流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算得上是现代徽州的延续吧。

古徽州的黎明。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方静:《解读徽州》,合肥工业大学,

陶绍兴、郑晓明:《素封:明清徽商的无奈选择》,《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刘九伟:《简论隋唐以来运河沿线地区教育发展及特色》,《淮阴工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9期

郭峰:《两淮产盐及行盐四省图》,《地图杂志》,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