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徽州,中国保存完整,颇具宋明清
2023/3/29 来源:不详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jpm.cn/article-92425-1.html
每一个老城都有一条老街,如盘龙之脊,虽蜿蜒,却也是此地的精神中枢。初来黄山的游人,多少都不能免俗地来到黄山市最繁华的屯溪区屯溪老街,就好似去北京要到南锣、五道营,成都要去宽窄、锦里,西安要去回民街一样。
老街沿新安江东西排列,西窄东宽,米中最繁华的部分从西边的镇海桥到东边的青春巷口仅米,一条直街、上、中、下三条马路,与老街两侧的武兴趣巷、珠塘巷、祁红巷、渔池巷、海底巷、李洪巷、劳动巷、新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风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枫树巷、青春巷18条巷弄呈鱼骨式结构分布,保存着从宋、明至清代的古建筑多幢徽派建筑。老街卧于新安江、横江和率水三江并流之处,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最具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黄山市内最热闹的商业街,从而也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年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年第一次来黄山时就来到了老街,还记得当天时值除夕,游人尽散,街上的商贩也大都回家过年,当地住户商家也不出摊儿,仅剩下零星的店铺在寒风中贩卖着茶叶、咸菜、小吃和纪念品。我们也罕见得见到了萧条的老街的模样。
主街两旁店铺比肩而居,近千年来遭遇了多少天灾人祸,几度兴衰,穿越了千年的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匾额旗招、朱阁重檐,向我们铺陈开来了一副历史的街市进化史。
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是徽商造就的古徽州商业重镇,一桥之隔的黎阳早在公元年就有了县级建制。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包括徽派建筑在内的丰厚文化遗产。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年)撤犁阳县入海宁县(即休宁县),屯溪即为休宁县的首镇。
老街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出的徽商返乡后,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明弘治《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元末明初,婺源、歙县的商人为了方便中转土特产和食盐,就在率水、横江和新安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了栈房,屯聚货物。
明、清两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衢,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从而获得迅速发展。到了明永乐年间,一位名叫程维宗休宁商人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老大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兴造了8间客栈,4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这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从此,随着徽商的兴起,就逐渐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它也成为了屯溪市重要的发祥地。
老街在明代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
明朝嘉靖二十七年()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老翼农药号于明崇祯十三年()设号创办。
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因战乱大量人口内迁,发展成皖南的商阜重镇,已有“沪杭大商埠会”之风。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
年以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屯溪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但屯溪老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深厚的商贸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年11月,当我第二次来到屯溪老街,再走到连通黎阳和老街的镇海桥,即屯溪老大桥时,愕然发现,它已荡然无存。这一年我国江南地区大水,这座始建于明嘉靖15年(年),清康熙十五年(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年)再度重修的老桥,又被冲毁,仅剩下6个桥墩基座。遥想当年,长米,宽15米的七孔石质拱桥,是安徽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跨立横江口,东西贯穿屯溪老街与黎阳古镇,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要道,是何等的气势。
走进弯曲熙攘的街道,地上褐红色麻石板已被岁月的脚印磨得光滑,数不尽的车轮将两旁压得凹陷,中间凸起。两旁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体量大小相间,色彩淡雅、古朴。老街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
底层门面,采用木排门,卸去排门,开门迎客,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老街的样子。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户牖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都有高高的马头墙封户相隔,屋面盖小青瓦,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
店面多为单开间,二层,少数有三层,老街的建筑平面,有沿街敞开式,也有内天井式,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但天井可以采光。建筑结构二进二厢,三进三厢,注重进深,所谓“前面通街、后面通河”往往是大店铺的格局。这种入内深邃、连续几进的房屋结构形成了屯溪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的经营、生活方式。
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的巷弄,纵横交错。
历史上虽几经兵火,屡有重建,但是风貌没有改变,仍然保留原来宋代徽派民居的风格与特征的结构和款式,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那年冬天的第一次谋面,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歙砚”,第一次认识笔画难写的“歙”字。县盛产的砚台,
歙县早在秦朝就已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被我们熟知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在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这条徽州古街上,人们可以买到徽墨、歙砚、徽州四雕(砖、木、石、竹)等艺术品,以及当地特产黄山烧饼、饮誉世界的“祁红”、“屯绿”……还有清同治二年开设的“同德仁”中药店、
中国首家古建筑形私人博物馆万粹楼、明代民居的典范之作,位于屯溪柏树东里巷6号、7号、28号,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的“程氏三宅”,以及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在老街还拍过百余部影视作品。
说了这么多,老街只能匆匆浏览擦肩而过吗,老街只能摩肩接踵沉浸于商业吗,不。
我们的目的地并非街面,而是纵横交错中的一条不起眼的只能容纳一人经过的小胡同,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