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守护秀美山水安徽日报聚焦黄

2023/6/24 来源:不详

<

媒体聚焦

5月29日,《安徽日报》刊发《聚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市”,黄山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以法之名守护秀美山水》一文,聚焦报道黄山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保护好“绿水青山”积极贡献司法力量。

以下为原文内容:

黄山,秀美山水天下卓绝,古徽州千百年来的沉浸积淀,勾勒出一幅幅绿意满盈、物华天宝的新安画卷。省委将“支持黄山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市”写入我省“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近年来,黄山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保护好“绿水青山”积极贡献司法力量。

法治屏障“护绿”

黄山市森林资源丰富,多种树木自然分布,林地面积达万亩,是华东重要的生态屏障。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近年来,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隐忧袭来,保护以国宝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责任重大。

在歙县法院审理的一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某农业发展公司在明知枯死松树为疫木的情况下,私自运输至其厂区加工,非法调运、生产、销售感染松材线虫的原木31.16立方米,造成植物疫情传播的重大风险。法院依法以妨害动植物防疫罪对被告人予以严惩。

据办案法官介绍,该起案件中,被告人为一己私利,将枯死疫木和未经检疫的进口原木加工成板材、托盘销售,其中均检出松材线虫,一旦售出,后果不堪设想。在法律惩戒和教育下,被告人认罪悔罪,积极履行调解协议,主动消除危险,支付疫木除害费用3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祁门县郑某等人非法采伐、出售树龄年以上的野生红豆杉4株,对珍贵林木资源造成严重损失。祁门县法院以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郑某等人有期徒刑3年8个月至1年6个月不等,追缴违法所得,判令赔偿林木生态经济损失13万余元。该案曾入选安徽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据统计,年以来,黄山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件,其中非法采矿及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自然资源案件件。

阻断疫木传播,严惩盗伐滥伐,保护珍稀植物……近年来,黄山市两级法院持续加强森林资源司法保护,全市侵害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从年的80件下降到年的22件,妨害植物防疫犯罪连续3年保持为零。

司法利剑“斩污”

年,新安江流域开展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黄山法院主动跟进、加大保障,护佑“一江碧水出新安”。

针对辖区生态环境多样、人员编制较少特点,黄山市中院由专门审判庭实行“三合一”审理;基层法院各有侧重,在源头设立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加强水源地、重点林区水土保护,中下游设立“轮渡法官调解室”、司法保护工作站,常态化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释法,妥善化解河道综合治理等环境纠纷,以点拓面实现流域地域一体保护。

紧盯岸上、水上和产业污染源,严、实、准、快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在休宁县法院审理的余某等5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对余某等在新安江支流水域使用农药毒鱼行为,法院依法分别判处被告人7个月到9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对破坏新安江流域环境资源案,法院并非一判了之,而是积极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恢复性司法,将环境修复情况作为量刑情节,努力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赔偿损失有机统一。

年2月17日,春寒料峭,徽州古城太白楼前,一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执法活动直播展开。一箱箱鱼苗从车上卸下,在全体参与人员“保护新安江,鱼你同行”口号声中,鱼儿跃进清澈江水。当日,10万尾鱼苗通过4个放流点放流至新安江,而购买鱼苗款项则是6名被告人因非法捕捞被法院责令缴纳的生态修复补偿金。30余万网友通过安徽政法微博、黄山政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