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人梯,休宁一位教师坚守大山34年安
2022/11/23 来源:不详一副厚厚的眼镜,一身质朴的衣装,习惯性双手插在上衣的口袋里,驻足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地看着教室里朝气蓬勃的孩子,给人留下略显佝偻的背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沉稳、慈爱的气质,早已在吴国安身上有所沉淀。
今年54岁的吴国安是休宁县山斗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他是一个有才的老师。”这是办公室里其他老师对吴国安的评价。从起初村小的小学教师、夜校“扫盲班”的成年教师到现在的幼儿教师,34年来,吴国安不断转换身份但始终扎根乡村,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回望过去责任与苦难并存
年,从师专毕业后的吴国安被分配到黄山市休宁县山斗乡下面的村小任教,“有一人一校的、还有三四个老师一个学校的。”与山斗乡的中心小学不同的是村小里学生少、条件差,20岁的他,几乎负责学校所有学生的语文、数学课。“以前的条件哪有现在的好,那时候都破破烂烂,连窗户都没有,搞塑料膜往上面一贴,冬天都冷死了。”回忆起以往的经历,吴国安略有些感慨,“大概到年之后,条件才好了起来。”曾经崎岖难走的山路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少困难,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走路或骑车是他们仅有的选择,有些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周日便来到学校,提早做好准备。
当时,除了白天上课外,吴国安还需要负责晚上“扫盲班”的课程。来上课的基本都是三四十岁的村民,面对从未上过学的他们,吴国安只能从基本的名字开始教起,再到日常的汉字,就这样一步步、一点点地教授。
扫盲结束后便进入到“普九”阶段,村里所有适龄儿童都需要入校上课,这其中不乏一些残疾的、精神有些问题的孩子。“来上学的孩子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信任你,才把孩子交给你。”对于这些需要照顾的学生,吴国安更是尽心尽力,除教授知识外还需要照顾他们在学校的一切活动。
立足现在付出与收获满满
后来,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学校被撤并,老师们也被重新安排到了其他地方。8年前,吴国安离开村小来到山斗中心小学任教,主要负责幼儿教育。山斗中心幼儿园附属于山斗中心小学,园区内只有一个班级,每年招生大约在20人,大多为当地2-4岁的儿童。
“要对小朋友的心理进行掌握,他爱好什么,你的课就把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去,他就喜欢。”提及幼儿教育,不善言辞的吴国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尤其是关于日常生活的题目,小朋友反应速度都非常敏捷,有时候都超出我的预想!”说到此处,吴国安仿佛不再是一位教师,更像是一位以自己孩子为骄傲的家长,脸上洋溢的笑容,是满满的成就感。
对于从教34年的吴国安来说,“教孩子”是他最为擅长的事情。办公室里新来的老师在遇到问题时也会向他讨教,在调整教学进度、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为教学计划提出建议等方面,吴国安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新老师更快成长。
除授课外,吴国安还需要负责园区内四名外村孩子中午就餐的问题。每天下课前几分钟,他会提早来到山斗中心小学的食堂,为小朋友们打好午饭,并照看他们吃完午餐。
展望未来担忧与希冀同在
谈及山斗中心小学的未来,吴国安陷入了沉思,“再过10年,这里学生不太多了,老师也会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从10年前的人到现如今的人,乡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即便是每年招生时会打电话劝说当地的孩子来山斗中心小学就学,可最终还是会有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更远的镇上就学。
“镇上学生多,老师教不过来,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乡村小学学生少,老师上课时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吴国安认为与镇上的学校相比,乡村小学并不是没有优势可言,但乡村小学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建设,而他能够做的就是继续扎根,继续奉献。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镜子”。在乡村小学人才流失严重的今天,吴国安依旧选择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作为一名为教育事业冲锋陷阵的“老革命家”,继续发光发热。
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千桃李,三十余载坚守乡村。甘为人梯,托起山里孩子的未来,燃烧青春,照亮乡村教育的明天。他,就是人民教师吴国安。
文/戚梦媛图/刘伟龙